高價值專利,是這兩年流行的時髦概念,究竟如何定義,做知識產權管理和研究的同仁們想了好多辦法,最后還是莫衷一是。現在這個尚沒有達成基本認知的“高價值專利”卻開始興風作浪了。
4月7日,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發布《重慶市高價值發明專利質量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4)》發布,規定對于開展高價值發明專利培育的創新主體,最高資助50萬元。
這里大家看到了一個新名詞,“高價值發明專利”,這又是個什么概念?答案:是一個統計概念。
在國家剛剛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將“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之一。有指標,就會有計劃,有計劃就要有促進措施。重慶主管部門做的沒有錯。關鍵是如何定義這個“高價值發明專利”?
2021年3月2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首次官方定義高價值發明專利:“以下5種情況的有效發明專利納入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統計范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明專利、在海外有同族專利權的發明專利、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發明專利、實現較高質押融資金額的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或中國專利獎的發明專利。”
這個統計口徑就有點水了。五種情況咱們一個個看過來。
第一類,戰略性新興產業,2010年9月8日,在《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把節能環保、信息、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作為現階段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看來是個老概念了。
2021年2月7日,國家知識產權辦公室發布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確定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等9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以及腦科學、量子信息和區塊鏈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建立與國際專利分類的參照關系。經合并去重,共建立關系 1872 條,涉及國際專利分類表 8 個部、89 個大類、317 個小類、2893個大組、35473 個小組。好大一個范圍,涉及多少專利,里面有多少非正常專利申請?
我委托大為軟件公司檢索了他們的Innojoy大數據,中國申請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總量 16461157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 2572611件。都是高價值?笑話了。這個統計口徑圈定是不是國知局的應對策略,不詳。
前幾天,多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發布暫停部分備案主體專利預審服務的通知,中國(河北)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暫停70家備案主體專利預審服務,中國(徐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因6件非正常專利申請取消6家企業、暫緩5家代理機構備案主體專利預審服務,佛山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公布1家公司和1家代理機構因非正常申請專利行為被停止預審服務1年。中國(寧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公布4家備案主體因預審合格率低于50%被暫停專利預審服務。
大家知道,已經設立的54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預審是現在最通用的專利快速授權通道,聽說最快50幾天就能獲得發明專利授權,給各種非正常的專利布局需求提供特殊服務。這些保護中心設立時,國知局要求選定兩個與當地密切相關的戰略新興產業作為預審領域。也就是說,他們預審的專利如果授權,那就是妥妥的要統計的“高價值發明專利”。
從上面的新聞看,這些特殊渠道高價值發明專利申請不見的高質量,更遑論高價值了。即使授權,也不能說這些受到特殊照顧的專利就能高價值。什么樣的專利價值高?中國的好多企業已經認識到,好專利不急著提前公開實審授權,要留下自己修改完善布局的時間。高價值專利不是只爭朝夕的快消品。什么專利急著要授權?答案是特殊目的專利,評職稱、招投標、融投資、上市IPO,這樣的專利會高價值?撰寫質量和審查質量就會有問題,蘿卜快了不洗泥嘛,我不認為現在被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催產的不足月專利會產生什么高價值。
咱們再說第二個標準,在海外有同族專利權的發明專利。這個更不靠譜,什么叫海外?且不說大量的亞非拉小國,就是《專利合作條約》(PCT)就有89個會員國,有一些會員國是沒有實審制度的,授權很容易,官費也不高。隨便布局幾個,就能高價值?
第三個標準,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發明專利。這個靠譜些,維持十年,得花三四萬塊錢,至少說明企業對這些專利的期待不低。但同樣的問題是,中國企業有幾個有專利質量和專利價值評估評價能力?糊里糊涂維持只有一兩個臭長權利要求項的案例屢見不鮮。
第四個標準,實現較高質押融資金額的發明專利。專利質押貸款是國家扶持中小企業創新的政策性貸款,大致等于排排坐發果果。前兩年,北京最活躍的兩個專利質押貸款機構都出現了貸款不能回收的案例,導致管理層動蕩。中間的原因倒不是專業能力問題,而是這種質押貸款的定位問題。中小企業,能有多少創新投入,如何能有好的創新成果,有多少高價值專利?漫說這些專利質押貸款都不是專利單獨質押。價高質押融資金額就不說了。
第五個標準,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或中國專利獎的發明專利,這個標準最靠譜,但也不無可議之處。據統計,被無效或部分無效的獲獎專利已經有二十來項,雖然是千分之一的概率,但一被無效就是零價值,而不是高價值。
筆者承認,如此吹毛挑刺一個統計指標似乎不大厚道,但要體諒筆者的本意,是要提醒大家這個指標可能帶來的不利的政策后果,重慶是第一家,估計各省的政策都在路上了,新一輪的專利大躍進呼之欲出,這一次是高價值的,也非正常的。
前門趕狼,后門進虎,按下葫蘆起了瓢,國家創新政策對專利這個私權的過度關注不僅引起了國內的不滿、質疑,也引起了友邦驚詫,已經有幾個國家對中國波濤洶涌的專利申請浪潮表達了不滿和擔憂。問題的根源就是對專利這個私權的認知,將專利等同如創新了。專利,是排他權,更多的作用是給競爭對手布局,給創新大軍挖坑,給浩浩蕩蕩的創新車輛扔石子。做為裁判者的國家,對這個自私的私權正確的態度不是鼓勵,而是應該限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做的工作應該是嚴查嚴審,而不是給與特殊照顧。各地知識產權政府可以統計,但不能動手腳,助紂為虐,更不能玷污國家經濟決策用的統計數據。
“高價值發明專利”,對這個非正常高價值專利的補貼獎勵政策是不是應該慎重點?